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20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297篇
地球物理   243篇
地质学   212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纪丞  曾燕  邱新法  黄勇 《气象科学》2021,41(3):398-403
以台风"利奇马"带来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为例,利用FY-4A气象卫星先进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的水汽与红外窗区通道亮温数据,对照全国气象雷达组合反射率拼图数据中反射率因子大于35 dBZ的对流云区域,设计了一种自适应阈值对流云提取算法。结果表明:(1)FY-4A气象卫星使用水汽—红外窗区亮温差法提取对流云,其最佳阈值为-2 K,使用该阈值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卷云噪声干扰,同时可最大化提取对流云的准确率与识别率。(2)该算法通过控制水汽—红外窗区亮温差大于-2 K区域所占云团面积比使其大于80%提取较为完整的对流云,且可进一步过滤卷云等噪声。自适应阈值对流云提取算法原理清晰,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可为强对流天气的短临预报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2.
一次大气河背景下华北地区暴雨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8年5月15—16日的ERA5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对大气河背景下一次华北地区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大气河在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暴雨前后的演变特征以及结构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是位于华北地区的高空槽、低空切变线、地面冷锋和高低空急流,这些系统使得华北地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带来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在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下,暴雨过程中有源于南海的大气河,经我国东南地区向华北地区延伸,核心水汽通量较强,持续时间较长,湿层十分深厚,低层高湿高能并有风速的大值区。大气河的强盛发展促使了强降水的发生,大气河逐渐减弱消散时,降水趋于结束。通过大气河的输送作用,将热带地区的暖湿水汽直接输送到华北地区,为此次暴雨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大气河遇到泰沂山脉被迫抬升,触发强降水,地形抬升作用是此次暴雨的重要抬升机制。  相似文献   
903.
江苏省气象服务效益研究(Ⅰ):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濮梅娟  解令运 《气象科学》1997,17(2):196-203
本文根据经济学中费用-效益分析的有关理论,应用“影子价格法”、“节省费用法”和“息愿付费法”,对电视、广播、电话等媒介向公众发布的天气预报和警报服务的需求状况进行了社会抽样调查。定量分析评估了江苏省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得出江苏省公众天气预报服务产生的年效益达几亿至几十亿元。  相似文献   
904.
李静怡  武艳  席琳  薛丹  张庆池 《气象科技》2023,51(6):835-847
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在7月28日衰减为热带低压后,台风外围螺旋雨带致使江苏中部接连出现降水突增现象。本研究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CMWF FINE数值模式产品对于形势场预报较为准确,但中尺度CMA模式更能体现极端降水的量级和落区。分析降水增强原因可知,“烟花”移动时受到高空引导气流作用较小,其在安徽境内打转时,西风槽携带弱冷空气南下降低了大气稳定度并强迫暖湿空气抬升。高低空散度场与涡度场集中在较窄区域内,构成了垂直互耦的优势配置,有利于形成强烈且深厚的上升运动,是暴雨产生和持续的重要动力机制。强降水区位于湿位涡(MPV)负中心的暖湿气流中,MPV负值区可反映暴雨落区。MPV1和MPV2分布体现了冷空气入侵所引发的对流降水特征。此外,江苏中部位于螺旋云带右侧高湿高能区,东北气流与西南气流汇合形成了旺盛的线状对流云团,配合地面辐合线对中尺度系统的触发和维持,从而产生极端强降水。  相似文献   
905.
利用MICAPS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雷电资料和雷达拼图等资料,采用天气图中分析方法、统计方法、回波图像、回波廓线等分析方法,对2020年7月11日江西副热带高压边缘中尺度雷暴大风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控制或边缘上,江西上空100 hPa是东北风,500 hPa是西南风,高空呈现逆时针环流,T-lnP图上层结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CAPE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面积较大,对产生强对流天气有利;由于上下两层的风向不同,使得雷暴回波系统的移动与回波系统的云砧伸展方向不一致,从而加剧了对流上升运动,使得雷暴回波系统发展、加强、维持。2)回波产生初期是局地对流单体回波,通过不断新生单体和单体合并等方式,形成南北走向的回波短带,这种合并形成的回波短带发展旺盛时,会产生多站雷暴大风天气。3)南北走向的回波短带是产生雷暴大风的主要回波特征,虽然回波强度只有55 dBZ,但移动速度较快(60~70 km/h),造成地面大风。江西WebGIS雷达拼图上叠加多部雷达风暴跟踪信息STI (Storm Tracking Information),可以明确风暴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根据STI密集区判断,增加了STI的可用性。4)“前伸”或“延伸”回波反映了回波系统上方的高空风走向和积雨云的云砧飘离方向。“延伸”回波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副高边缘雷暴回波系统的强弱程度。为改进副热带高压边缘中尺度雷暴大风的预警预报准确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06.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结合加密自动站、多普勒雷达、卫星资料和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对2018年9月16—17日长三角地区一次典型的秋季台风倒槽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是在远距离台风倒槽、低空急流和高空槽共同影响下,由冷暖空气持续交汇激发的4个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造成。第一阶段长江口区强暴雨发生在3号云团快速增强期间,暴雨出现在云团北侧TBB梯度大值区中,雨强随云顶温度降低快速增强;4号云团缓慢东移造成第二阶段暴雨,降水累积效应使长江口区降水量进一步加大。东北风(偏北风)与东南风(偏东风)形成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暴雨的关键触发机制,气旋性辐合中心的形成对雨团增幅具有重要作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上中气旋的形成提前于强暴雨增幅约30 min,具有良好的先兆性和预报预警意义。(超)低空急流持续的水汽和能量输送、高低空急流耦合及冷空气侵入形成的倾斜上升支和垂直环流圈、上干冷下暖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有利于中尺度暴雨云团的形成和维持。表征冷暖空气结合的地面辐合线位置是暴雨落区预报的关键,对于秋季台风倒槽暴雨,要特别重视冷空气对暴雨的触发和增幅作用,基于实况资料监测及时订正模式预报结论。  相似文献   
907.
2017年苏南一次特大暴雨高分辨率模拟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分辨率(水平3 km)数值模式,结合FNL分析及预报场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9—10日苏南一次因江淮气旋沿切变线东移造成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研究。首先对模式模拟结果做了降水、风场等多方面的验证,随后利用模拟结果和观测资料对该特大暴雨过程的对流系统结构及其发展维持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高分辨率模式能较客观地反映该暴雨过程诸多大气参数的演变。(2) 特大暴雨过程中锋面气旋东移且倾斜发展,深对流中心维持在气旋的东南方向,该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与锋面气旋的上述演变密切相关。(3) 特大暴雨过程中相应的对流处于旺盛阶段时,大气不稳定能量持续释放,中层为相对较高的假相当位温区,即明显的暖心结构,垂直上升运动最强,且其南北两侧均有下沉气流,形成中尺度次级环流,维持强对流不断发展。(4) 超低空急流的持续增强,沿低层切变线上不断有γ中尺度涡旋生成和足够的低层辐合区厚度是导致这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08.
地表气温上升速度约为0.1 ℃/(10 a),然而受太阳辐射影响,地面气象站观测到的气温会高于真实大气温度,存在1 ℃量级的辐射误差。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的铝壳温度传感器设计。首先,利用流体动力学方法计算温度传感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辐射误差。其次,为获得连续辐射误差结果,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对辐射误差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学习,形成误差订正方程。最后,将太阳辐射误差订正方程修正值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数据融合的铝壳温度传感器可将辐射误差降至0.05 ℃以内。  相似文献   
909.
赵艳景  裴波  胡虹  王颖 《海洋科学》2010,34(6):34-38
以新鲜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为材料,经水萃取、(NH4)2SO4盐析、DEAE离子交换层析、Sepharose CL-6B凝胶层析、冻干浓缩。结合SDS-PAGE电泳技术,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初步鉴定各个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并用Bradford法进行蛋白的定量。结果表明,80%饱和度(NH4)2SO4盐析得到的组分经离子交换层析以及凝胶层析得到一个蛋白纯品YC-2,具有2个亚基,大亚基的分子质量为61.23 ku,小亚基的分子质量为45.39 ku,YC-2蛋白的分子质量为106.62 ku,而且其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在0.627 g/L时对.OH清除率达9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